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南工大英才 > 两院院士 > 正文
应汉杰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4-04-01

应汉杰︱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生物质精炼,生物催化剂设计,生物过程强化,生物分离工程,生物环保,生物营养健康,生物农业,

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


个人简介

1969年7月出生,浙江慈溪人,全国政协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苏州大学校长,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1998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生物工程与科学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成就

应汉杰院士长期从事生物化工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教学工作,致力于提高生物制造效率的创新技术与工业过程应用的研究:发明了能量调控物质代谢的反应工程技术、首创了细胞集群调控的仿生连续制造技术等过程强化技术,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大宗化学品生物乙醇等的工业生物发酵过程从间歇式向连续化的转变,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得率,为其他工业产品的生物制造从间歇式向连续化转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案。相关成果获2007年和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应汉杰院士一直致力于用生物技术来改变物质制造的方法,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新的技术方案和新的产品。面向生物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细胞的高效培养、利用及产品化工程发明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如: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细胞的基础代谢,他率先将生物能量的变化用来调控细胞高效合成某一特定物质,建立了工业环境下的能量 ATP 的高效耦联和再生体系,发明了能量调控物质代谢的反应工程技术,成为了能量物质合成的普适性方法,实现了二磷酸果糖、尿苷酸、胞苷酸等系列产品的产业化;依据细胞遗传的基础特性,发明了基于细胞对数生长期的时空调控新技术及装备,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实现了酵母细胞的连续培养,解决了细胞中核酸含量低的问题,成为了胞内物质合成的新的高效制造方法;针对生物发酵过程都是间歇式的问题,提出了死活细胞原位更替的新思路,发明了细胞集群调控的仿生制造技术,通过操控细胞集聚信号分子的基因表达实现了细胞超高密度集聚,首次在全球工业规模实现了细胞的长期连续使用生产生物乙醇,并在中石油、中粮等企业中得到应用,为生物制药以及其他工业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工程科技解决方案;发明了系统集成及流程重构技术,基于目标分子和共存杂质的物化特性和作用力不同,设计新的分离方法和工艺流程,通过建立生物加工过程单元耦合、集成技术与配套装备,开发清洁生产与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工艺流程的节能降耗减排,解决生物化学工程流程复杂、单元设备多、废水排放量大等问题。项目成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资助,可应用于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单体及生物化学品的分离精制等。

在总书记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后,应汉杰院士思考生物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于十年前提出了“生物+”的理念,通过生物制造技术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与新生业态的出现,促进农业、大健康、环保、化工等领域的可持续创新发展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如:面向乡村振兴,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的肥料、新的作物生长方式如增加作物的叶绿体来调节作物的生长,实现农作物增产和大幅度降低面源污染,为粮食增产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可大幅度降低动物排泄物的臭味和动物营养的新产品来实现“治养一体化”,让老百姓能吃上更健康和更好吃的肉;面向生命健康,将优秀的中华传统医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和询证医学相结合,开发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健康产品和药品,能使我们中国人活得更久、更健康、更开心;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发展特种环境微生物细胞和细胞强化技术和装备,可将作坊式的污水处理方式转变为集约式、自动化、智能化,大幅度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和大幅度降低污泥的产生;面向双碳目标,开发秸秆类非粮生物质的利用新途径,开发秸秆糖替代石油等化石原料合成生物乙烯、生物能源等,实现工业过程的增效、节能、减排、降污。创新技术及产品已孵化如南京同凯兆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南京高新工大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生命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源创净环保科技科技有限公司等,或服务包括中石油、中粮、泸州老窖、宁夏伊品、山东金玉米、桦冠、和鼎等企业60余家。

通过发展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以壮大生物医药、营养健康、未来食品、生物环保、生态农业、生物基材料等新型产业为着力点,抢占国际生物制造领域技术制高点,培育领域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学科的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在取得重大学术成果的同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